新的一年来了,我们要用新的气象全面迎战二建考试,让我们在新的征程里,一起用新的心情,开启备考,牛转乾坤!在此,优学365学霸君为大家提供了2021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建筑两个热门科目的备考计划表,以及两科的科目特点及备考战略,一起来学习吧~二建市政科目特点:
①二建市政包括技术、管理、法律法规三大部分。知识点考查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精细、出题方式越来越灵活。
②选择题大部分集中在技术部分,管理部分在选择题中所占比例较小,更加注重考生对知识点细节的理解和把握。
③案例的重点集中在现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合同、进度、安全,而且近两年对于现场和识图题的考查越来越多,多结合现场施工和技术部分,加大了考试难度。
④案例识图题成为主流:结合文字背景,看懂图纸(多为构造图),综合答题。
⑤案例题综合性强:综合考查施工技术、质量、安全、进度、合同管理、现场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⑥案例题实践性增强:纯理论的案例题逐渐减少,结合实践、工程背景的的案例分析逐渐增加。主要考核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完二级建造师《市政》的备考计划和科目特点,准备攻市政的是否已经心里有准备了呢?现在,就再来看看二级建造师《建筑》备考计划、考点及科目特点吧~
二建建筑科目特点:
①二建建筑包括技术、管理、法律法规三大部分。从考生学习角度而言,以技术部分为基础,管理部分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为辅助内容对建筑工程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②技术部分主要讲述建筑的分类、建筑的主要构造要求、建筑工程材料及建筑工程的分部工程(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
③管理部分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合同与招投标管理及施工现场管理几大方面,是对公共课《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与《建设工程相关法规及相关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④法律法规部分主要讲述与建筑有关的安全、节能、保修、验收等方面的相关法规以及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与技术部分的施工技术要求重复较多,但侧重点及考查要求不同。
⑤二级建造师试题的考点仍主要集中在:行业内应知应会的常识、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方面。可以将二建建筑实务知识点分为九种类型:技术要求(含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文明、合同与造价、综合管理(含施工组织、现场管理)、验收管理(含保修)、法规及其他(含招投标、室内环境)
⑥单项选择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构造、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多项选择题的考点比较分散,质量管理、现场管理略多一些;案例题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进度管理、质量安全、合同与造价、综合管理、验收管理等方面。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也不用担心,优学365二级建造师名师将从二建全书框架到经验指导,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不管是不是二建小白的,都可以来听一听老师的专业意见!优学365老师带你读薄教材,举一反三,学习做题更有效率!
题目难度逐渐提高,大部分题目源于考纲范围,小部分超纲题目一般取自规范文件。因此要求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在把握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扩充理论知识点,落实到实际进行灵活掌握。以下几点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梳理清备考思路,方便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战略!
二建实务各科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
①学习的核心内容是精讲班。精讲班学习的时候,先听视频,听视频一定要理解式学习,成年人的学习不能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去死记,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去理解。听完视频一定要练题+阅读教材+做个人学习笔记,巩固所学,掌握考核方向。建议课后结合课程、题库学习情况+教材+APP“干货笔记”、“我的资料包”,做进一步消化理解,加深记忆,做个人学习笔记。多把知识点拿出来记、拿出来用。
②多做题,做真题。在学完精讲班视频之后,大家已经对整个教材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这时我们可以找历年5年的真题来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当检测结果不满意时,也不用着急和恼火,记不往,不会做,都是正常的,耐心对着自己的知识薄弱再次回到教材或课程,再进行巩固一遍,学习就是不断的反复,才能做到让知识刻画到自己的脑子里。
③资料宜精不宜多。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学习时间也有限,优学365提供的资料,如课程讲义、教材、VIP题库、真题等,足够您学习用,只要将里面的内容认真掌握了,通关取证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建议同学们不要到处下载,到处找资料,安心静下心来跟着我们的节奏学习。
④历年真题今又来,重点内容继续考;基本知识定成败,偏题怪题非主流;常识知识君莫怕,此题专为送分来;实务案例虽关键,单选多选莫忽视。
建设工程定额考点归纳
接编制程序和用途分类
施工定额
【2011多】
(1)以同一性质的施工过程——工序为对象编制【2015、2020】
(2)由人工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械台班使用定额所组成
(3)分项最细、定额子目最多的一种定额(基础性定额)
(4)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内部使用(企业定额性质)
(5)生产与组织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平均先进)
(6)编制预算定额的基础
预算定额
(1)以建筑物各个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编制
(2)以施工定额为基础综合扩大编制的,是编制概算定额的基础
(3)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主要依据
(4)与施工定额不同,预算定额是社会性的
概算定额
(1)以扩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编制
(2)一般是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综合扩大而成
(3)编制扩大初步设计概算、确定建设项目投资额的依据
概算指标
(1)以整个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对象编制
(2)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概算或建设单位编制年度投资计划的依据
(3)可作为编制估算指标的基础
投资估算指标
(1)以独立的单项工程或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计算对象编制
(2)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投资估算、计算投资需要量时使用
知识点二、人工定额的编制
人工定额反映生产工人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的劳动效率,表明每个工人在单位时间内为生产合格产品所必需消耗的劳动时间,或者在一定的劳动时间中所生产的合格产品数量。
人工定额
内容要点
编制工作
拟定正常的施工条件
【2020多】
(1)拟定施工作业的内容
(2)拟定施工作业的方法
(3)拟定施工作业地点的组织
(4)拟定施工作业人员的组织
拟定定额时间
【2013多/2014多/2019多】
(1)前提:对工人工作时间按其消耗性质进行分类研究
(2)基础:拟定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以及休息时间
(通过时间测定方法得出)
(3)计时测定的方法:包括测时法、写实记录法、工作日写实法等
制定方法
技术测定法
测出各工序消耗资料,进行分析而制定
统计分析法
(1)适用于生产条件正常、产品稳定、工序重复量大和统计工作制度健全的施工过程
(2)反映已达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是真实反映施工生产平均水平
比较类推法
【2019/2020】
对于同类型产品规格多,工序重复、工作量小的施工过程,常用此法
经验估计法
通常作为一次性定额使用
表现形式
时间定额
(1)某种专业、某种技术等级的工人班组或个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的工作时间
(2)以工日为单位,每一工日按8h计算
产量定额
某种专业、某种技术等级的工人班组或个人在单位工日中所应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
注:(1)核心,“一个人(或班组)”
(2)人工时间定额×人工产量定额=1
知识点三、材料消耗定额的编制
材料消耗定额
内容
指标组成
按其使用性质、用途和用量大小划分
(1)主要材料;
(2)辅助材料;(小)
(3)周转性材料;(工具材料)
(4)零星材料。
编制工作
材料净用量的确定
确定方法:
(1)理论计算法
(2)测定法
(3)图纸计算法
(4)经验法
材料损耗量的确定
(1)材料的损耗一般以损耗率表示
(2)材料损耗率可以通过观察法或统计法计算确定
损耗率=损耗量/净用量×100%
总消耗量=净用量+损耗量=净用量×(1+损耗率)【2012】
周转性材料消耗
四个影响因素:【2015多/2018多/2020】
(1)第一次制造时的材料消耗(一次使用量)
(2)每周转使用一次材料的损耗(第二次使用时需要补充)
(3)周转使用次数
(4)周转材料的最终回收及其回收折价。
两个指标【2011/2016/2019】
(1)一次使用量(供施工企业组织施工用)
(2)摊销量(供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或投标报价使用)
知识点四、施工机械台班使用定额的编制
施工机械台班使用定额
内容要点
编制方法
(1)拟定机械工作的正常施工条件
包括:
工作地点的合理组织
施工机械作业方法的拟定
配合机械作业的施工小组的组织
机械工作班制度等
(2)确定机械净工作生产率
即机械纯工作1h的正常生产率
(3)确定机械的利用系数
机械的利用系数=工作班净工作时间/工作班时间
(4)计算机械台班定额
1)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机械净工作生产率×工作班延续时间×机械利用系数
2)施工机械时间定额=1/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2020】
(5)拟定工人小组的定额时间
工人小组定额时间=施工机械时间定额×工人小组的人数
定额形式
(1)施工机械时间定额
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需的工作时间,包括有效工作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不可避免的无负荷工作时间【2020多】。
一个作业台班产量的时间是8小时。
单位产品机械时间定额(台班)=1/台班产量
由于机械必须由工人小组配合,所以完成单位合格产品的时间定额,同时列出人工时间定额:
单位产品人工时间定额(工日)=小组成员总人数/台班产量【2013、2016计算】
(2)机械产量定额
机械产量定额是指在合理劳动组织和合理使用机械条件下,机械在每个台班时间内,应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
机械产量定额=1/机械时间定额(台班)【2020】
机械产量定额和机械时间定额互为倒数关系。
施工机械台班产量定额=机械净工作生产率×工作班延续时间×机械利用系数【2011、2017计算】